我的名字叫杏花

发布时间:2024-12-25 【字体:

艾诺依
  见到单杏花前,已经在很多场合熟识她的名字: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新闻、央视春晚的“最美铁路人”……提起与人们出行息息相关的铁路12306,老百姓街头巷尾讨论的话题里更是离不开这位“团魂”。金秋满园的时节,怀着满心期待,我与这位铁路科技工作者面对面。初次相识,单杏花从资料上的“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、铁路12306科创中心副主任”,变成眼前一位典型的南方女子,齐耳的短发透着温婉,一副黑框眼镜架在鼻梁上,眼神睿智,笑容亲和。
  这样一位看似平凡的女性,却在中国铁路客票研发工作中参与并坚守了从零到一、从有到强的28个年头,成为铁路客运信息化领域的领军人物、中国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研发的技术带头人,被誉为12306系统的“最强大脑”。
  有人称她“小单”,有人称她“单总”,还有人称呼她“杏花”。拨开层层迷雾,从简单的问候走近单杏花,不知不觉走近了中国铁路客票的发展历程。
  “小单,铁路客票系统总体方案已经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,未来的发展需要青年人才,你愿意留下吗?”“我愿意留下来!”这段问答来自研究生毕业时单杏花和马钧培老师的对话,一句承诺从25岁那年至今,始终铭记于她的心中。
  “马钧培老师敢于担当的精神,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。”单杏花感慨道。1996年,铁道部决定上马铁路客票系统,以铁科院为主要研发力量,集中全路的技术能力。正是这一年,以第一名成绩入学的研究生单杏花,因计算机专业技术过硬,由华东交通大学选派,和其他来自全国各地的28个人一齐汇聚到北京,参与系统研发及推广工作,被称为“云台二十八将”,带队人正是时任铁科院电子所所长马钧培。
  1999年,单杏花研究生毕业,成为当年“云台二十八将”中唯一一个坚守至今从未离开的人。单杏花深度参与全国统一车站售票软件的1.0版本、地区内联网售票的2.0版本、全路网异地售票的3.0版本、适应客运体制改革和收入清算需求的4.0版本。2005年,单杏花主持5.0版本的研究与开发推广工作,拉开了中国铁路客票系统“大数据”时代的帷幕。2011年,中国铁路迎来新的里程碑,完全由中国人自主研发、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大型实时交易系统——新一代铁路客票系统12306互联网售票系统成功上线,中国铁路正式进入电子商务时代,彻底改写中国老百姓在车站彻夜排长队购票的历史。
  从人工售票到计算机售票,从车站独立售票到全国联网售票,从车票手工制作、人工计算,售票员六七分钟卖一张票到如今12306注册用户累计超7亿,高峰单秒售票量超1000张,单日售票达2000万张,每一处技术实现,几乎都需要把不可能变为可能,客票系统的快速发展充分展现了中国铁路的“软实力”。
  走近单杏花,也走近了铁科院这支研发团队。单杏花的青春始终在和数字代码打交道,她身后的科研队伍也在日益壮大。随着中国铁路客票系统持续迭代,为了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,提升用户体验,最初28人的研发小组,如今逐渐成长为一支700多人的研发团队。
  当年稚气未脱的“小单”早已历练成了独当一面的“单总”,她带着团队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、完成一次又一次挑战。
  为了与第三方抢票软件攻防较量,他们总是擅长“用魔法打败魔法”:人工识别验证码、优化调整12306核心系统、研究提出“读写分离、售取分离”“弹性扩展”“混合云架构”“双中心双活”等方法,技术一次次升级改造。整个团队在单杏花的带领下,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韧劲,步步向前,突破瓶颈。
  单杏花始终不忘“人民铁路为人民”的宗旨,时常和团队交流与探讨,如何才能通过12306平台服务更多的旅客,将平台转化为沟通中国铁路与旅客出行的桥梁,把细节完善得更周到更全面,能够为出行提供更多帮助。最终,秉承着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,在单杏花团队的不懈努力下,12306网站陆续推出网络订餐平台、接续转乘、候补购票、动车组选座以及“铁路畅行”会员等功能,并持续优化农民工团体票、学生票,推出服务特殊群体的具体举措,创新“铁路+扶贫”新形式,深挖12306扶贫商城发展路径,持续助力民生工程、民心工程。
  这些拼搏奋斗的汗水和努力,一笔一笔书写着单杏花心中不灭的信念:创新、拼搏、严谨、和谐。单杏花团队长期兢兢业业,一心扑在工作上,“我们团队吸纳的都是好苗子,不想辜负这些年轻人,希望能够搭建更多平台帮助他们,让他们技术水平得到提升、实现人生价值,为社会多作贡献”。
  在众人眼中,单杏花就像灯盏,散发明亮而温暖的光芒。她也曾坚守无数黑夜,逐梦新时代中国高铁“国家名片”,探索更广阔的未来。
  单杏花带领团队积极服务、强力推进中老铁路、雅万高铁票务系统研究、设计和实施工作,交出的不仅是一份亮眼的成绩单,更是一份庄重的承诺书。单杏花始终站在旅客的角度考虑研发,她说:“我们要打开思路,务必从国际化视角,充分结合老挝、印度尼西亚国情和旅客习惯等因素,借鉴咱们成熟的技术模式和业务模式走出国门。”
  技术更迭,精神永续。单杏花的步伐从未停歇,铁科院的工作人员正在争分夺秒、奋力构建新的蓝图。
  走出铁科院的时候,我停留在茅以升老院长的铜像前,肃然起敬。一代代像单杏花一样的铁路科技工作者,弘扬科学家精神,一心为国、不懈奋斗,为建设交通强国做贡献。这种精神穿过一段段岁月,弥漫至雄伟广阔的神州大地。
附件:
回到顶部